你的位置:云玩怎么开录像 > 新闻动态 > 别急着教ABC, 先让宝宝捏面团! 崔玉涛的0-3岁生活早教魔法
新闻动态
别急着教ABC, 先让宝宝捏面团! 崔玉涛的0-3岁生活早教魔法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2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客厅里,爷爷举着识字卡逗10个月的小宝:“看,这是‘车车’!”小宝却扭过头,小手坚定地伸向茶几上的玻璃水杯,指尖“叮”地敲出声响,眼睛瞬间亮得像星星。爷爷摇头叹气:“这孩子,正经东西不学,净玩些没用的。”

这样的场景,崔玉涛医生再熟悉不过。他总笑着说:“0-3岁的孩子,是用整个身体在‘思考’世界。他们的小手、小脚、嘴巴,甚至每一寸皮肤,都是学习的‘天线’。急着塞给他们抽象符号,不如先让他们实实在在地‘吃透’眼前的生活。”

盖楼先夯实地基:发育才是硬道理

崔玉涛有个经典比喻:孩子的成长就像盖摩天大楼。0-3岁,是打地基的黄金期。这时最重要的不是急着往上砌砖(学知识),而是把地基打得又深又稳。这个地基是什么?

是灵活的小手能捏起饭粒

是稳当的小脚能蹦过水坑

是好奇的眼睛会追着蚂蚁跑

是灵敏的耳朵能分辨雨声和门铃

强扭的瓜不甜:让肌肉没劲的宝宝硬练走路,就像在沙滩上盖楼,容易摔跤还可能伤身;逼着话都说不清的孩子认字,就像给没通电的机器输代码,不仅记不住,还可能把宝宝天然的好奇小火苗给扑灭了。

每个宝宝都有专属“成长日历”:有的先开口叫妈,有的先松手走路。就像花园里的花,迎春先开,腊梅后香。智慧的父母懂得欣赏“当下”,陪着宝宝走稳眼前的这一步。

按月龄解锁生活里的早教密码

0-1岁:全身心感受世界的“好奇宝宝”

动起来才有劲:多趴!多趴!多趴!别总抱怀里或躺婴儿车。像只小乌龟一样趴着抬头、蹬腿,是为爬行蓄力。别急着扶站,爬够了的宝宝,自己会扶着沙发站起来(多在9-15个月间)。

小手小嘴是“探测仪”:给他不同触感的安全物品:绒布小熊、硅胶牙胶、木制摇铃。别拦着他啃玩具——嘴巴是他探索世界的“先锋官”(保证物品干净安全)。

听你说,看真物:宝宝“啊呜啊呜”时,笑着回应他:“哦,宝宝在唱歌呀!”指着实物的灯说“灯灯亮啦”,摸着狗狗说“毛毛好暖和”。风声、水声、你的哼唱,都是最好的“音乐课”。

安全感是勇气之源:及时回应他的哭声,多拥抱,多对视微笑。宝宝心里踏实了,才敢放开手脚去探险。

1-2岁:摇摇晃晃的“实干家”

动若脱兔:清空客厅危险品,让他自由爬、扶走、尝试独走。摔跤?拍拍灰鼓励他自己起来:“宝宝真勇敢!”

巧手初现:玩套圈玩具、盖奶粉罐盖子、自己拿勺子戳食物(做好清洁准备)、翻硬纸板书。能捏住小溶豆精准送进嘴里?简直是精细动作的“里程碑”!

学话要“眼见为实”:动词+实物才是王道!捡起球说“球球滚啦”,喂饭时说“啊呜吃一口”。带他看真实世界:树叶怎么落?水龙头的水去了哪?比卡片生动一百倍。

社交小萌芽:公园里看小朋友玩耍,学习递玩具、挥手再见。允许他自己选今天穿哪双袜子,尊重小小的“自主权”。

2-3岁:能说会道的“小大人”

活力小马达:跑!跳!踢球!爬矮梯!精力旺盛,多去户外“放电”。

小手显神通:积木搭高塔、拧开饮料瓶盖、穿大颗木珠、握笔天马行空涂鸦(别问“画的是什么”)。

语言大爆炸:“为什么”挂嘴边!耐心回答:“雨是云朵的眼泪呀”,“天黑太阳公公睡觉了”。引入形状颜色:“圆圆的盘子”、“红色的草莓”。绘本和过家家是理解生活的好帮手。

交朋友初体验:引导分享玩具:“给小熊玩一会好吗?”,学习排队滑滑梯。帮他说出情绪:“积木倒了不开心?妈妈知道,我们再搭!”

最好的早教神器,就在你家的角角落落

崔玉涛的核心观点:生活即早教。最高级的启蒙,一分钱不用花!

1.日常照料变游戏:

穿衣换尿布:别像打仗。“抬抬小脚穿袜袜”,“扣子圆圆的,像小纽扣”。摸摸小肚子:“软软的像棉花糖”。

浴室变实验室:给个塑料杯、旧漏勺。舀水、倒水、观察漩涡。“水从指缝溜走啦!” “小鸭子沉下去又浮起来!” 科学启蒙藏在戏水里。

餐桌即课堂:允许用手感受食物温度质地(确保安全)。自己用勺?洒了也别急:“勺子有点调皮,我们再来!” 说说食物:“豆腐滑溜溜”、“西兰花像小树”。

2.家务活里藏宝藏:

厨房小帮手:给两片菜叶让他“洗”(玩水),递个轻巧的调料罐。“谢谢宝宝帮忙,你真是妈妈的小助手!” 成就感爆棚。

收纳小专家: “请把小熊送回‘家’(玩具筐)”,“脏衣服要进‘澡盆’(脏衣篮)啦”。理解指令,还能培养责任感。

超市大发现:别赶时间。摸摸芒果皮的细腻,抱抱冬瓜的“胖肚子”,闻闻香菜的独特气味。“苹果红红的像灯笼”,“香蕉弯弯像月亮”。五感全开的学习!

3.大自然,免费的超级乐园:

散步即探险:踩干树叶听“咔嚓”声,摸树皮感受粗糙纹路,捡小石头比较轻重。看云朵变魔术,听小鸟“开会”。

沙水艺术家:一盆水+一盆沙=无限可能!挖渠道、堆城堡、捏“汤圆”。脏了洗洗就好,触觉、创造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全提升。

4.玩具在精不在多,“开放式”是王道:

基础五件宝:几块大积木、一个布球、几个大小不一的碗盆、沙锤或小鼓、几本耐撕的绘本,足够玩出花样。

想象力比说明书重要:积木是高楼也是火车;小碗能盛沙也能当帽子;旧丝巾是披风也是帐篷。没有固定玩法的玩具,才能点燃创造力的火花。

放下“别人家孩子”,看见“自家娃的光”

崔玉涛常对焦虑的家长说:“孩子不是盆栽,别老想着‘修剪’成你想要的样子。他是野地里的种子,有自己生长的力量和姿态。”

当宝宝蹲在花坛边半小时,就为看蜗牛爬行;当他反复把叠好的毛巾扯散;当他努力想把三角形塞进圆孔里……别急着打断、纠正或比较。童年不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冲刺,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等待的绽放。

那些“没用”的玩水时光,悄悄锻炼着手眼协调;那专注捏面团的十分钟,正在构建空间感知;那看似幼稚的“过家家”,藏着对人际关系的初理解。

最好的早教,是父母带着爱的陪伴,在锅碗瓢盆的叮当中,在雨后青草的芬芳里,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里,为孩子打开一扇名叫“真实世界”的窗。当宝宝的小手捏起一团温软的面,他指间流淌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,更是通往未来万千可能的钥匙。